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分省高考动态 - 全国综合 - 正文
门外难辨冷热门 高考转专业风险大勿跟风
来源:新华网 2008-3-7 8:56:57 【字体:小 大】

新学期伊始,不少高校正在展开“转专业”的工作,这让那些因高考填报志愿不慎而“入错行”的学生们兴奋不已:“总算可以再投一次胎了。”


然而,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根据“就业市场行情”划分的专业“三六九等”“冷热不均”有多少不是错觉呢?“转专业”又有哪些代价?作为入学不久的学生,转还是不转,这是一个问题。


“转专业”正蔚然成风


“高中时,我觉得录取分数越高专业就越好,带着这种简单的逻辑,我填报了新疆大学的金融专业。可是进来之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物理专业。”高中成绩一直很好的小魏正打算从金融系转到物理系去。


据小魏说,他身边很多同学都有转专业的想法。“现在转专业又不交钱,只要成绩排在前面,达到硬性规定,都是有可能的。”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戏称“这是一次再投胎的机会”。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湖北武汉几所大学校园里。在武汉一所高校内,各学院的老师正为2007级本科学生转专业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由于学校规定每个专业的转入和转出均不得超过本专业人数的10%。因此无论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面临不少烦恼。有的学院90多个学生就有30多个要求转走,而有的学院则有300多人申请转入。老师们挠破头皮既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愿望,又得竭力维护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平衡和发展。
据悉,该校2007年就有500人成功转专业。而实际申请转专业的人数则是这个数目的两倍多。专业之间的学生流向呈现从“冷门”到“热门”的大潮流,而从“热门”到“冷门”则少之又少。教育专家称这种趋势是对当前社会浮躁风气的典型呼应。


“每年转专业的人数都在增加。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更多的学生就有跟风之嫌。基本上呈现从文史哲到外语、经济、法学,从医学、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到信息、计算机等应用性学科的趋势。这样的风气既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更反映出学生对学业规划不清,对自己和专业认识不足。”武汉大学一位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说。

记者调查发现,高校里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成为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转战成都然后又到乌鲁木齐,“总觉得没有着落。”黄梅说。


黄梅说,稍微对口的招聘单位要么说目前业务人员已经饱和,暂不要这个专业的人,要么说单位还没有开展相关业务,也不要这个专业的人。而她原来学习营销的同学,虽然现在做起点较低的业务员,但是工作稳定,又有挑战性,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根据社会热点,用“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制造“热门”专业。例如某矿业大学以前开设的“采矿和冶金”,报考者寥寥无几。当这个专业更名为“地球资源与环境”后,顿成“热门”,学生趋之若鹜。然而,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却丝毫未变。


从“冷”到“热”的趋势究竟有多少合理成分呢?广州工业大学英语系主任彭贵菊认为,“冷门”“热门”都是相对而言的,这种划分很多都是社会舆论和坊间传言造成的假相。这不仅导致学生选择的盲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兴趣取向。所以,只有拨开遮蔽在各种专业之上的“冷热”迷雾,才能得出理性的结果:转还是不转,转向什么。

高校里像黄梅这样为转专业付出现实代价的学生不在少数。2007年从化学系转入生物科学系的新疆农业大学学生艾合买提江则后悔自己转专业之举。


虽然化学和生物有交叉的领域,但是由于比同学少学了一年左右专业知识,跟进课程相当吃力,自尊心强的艾合买提江感觉和身边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原来凭借优秀成绩得以转专业的他,现在却成了老师要特殊照顾的后进学生。“现在又不能再转回去,即便回去又跟不上原来的课程,白白耽误了宝贵时间。”他说。


实际上,转专业要承担的风险还不止这些。乌鲁木齐市熙康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高明学分析说,对于转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看不到本专业好的一面,又对新专业充满美好幻想。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将转专业作为“避风港”。最后美好幻想破灭,或者“避风不遂”又面临新问题,便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心理危机。所以,打算转专业之前,不仅先要认清自己的思维特点、特长爱好等是否适合所转专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转专业的研究方向,在社会上的主要业务、师资力量水平、课程设计等等,不要跟风从众,更不要被专业的“外表”迷惑。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